汉语拼音与注音基础知识
Table of Contents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颁布的汉字注音拉丁化方案,是指用《汉语拼音方案》中规定的字母和拼法拼成一个现代汉语的标准语音即普通话的语音音节。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
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部分海外华人地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采用汉语拼音。2008年9月,中国台湾地区确定中文译音政策由“通用拼音”改为采用“汉语拼音”,涉及中文音译的部分,都将要求采用汉语拼音,自2009年开始执行(比如一些路标牌要标拼音就是标汉语拼音)。
注:罗马字母是指拉丁字母在罗马帝国时期所采用的一种书写形式,罗马字母与拉丁字母完全相同,只是书写形式略有不同,所以既说拉丁化,又说罗马字母拼写法,其实都是一个意思。
拼音的组成及相关术语
拼音由:声母+韵母+声调组成。
声母(23个)
声母(Initials),是使用在韵母前面的辅音,跟韵母一起构成的一个完整的音节。其他汉藏语系语言也有类似的结构,一般由辅音充当,即首辅音。
辅音的主要特点是发音时气流在口腔中要分别受到各种阻碍,因此可以说,声母发音的过程也就是气流受阻和克服阻碍的过程。声母通常响度较低、不可任意延长、而且不用于押韵。熟悉英语音标的童鞋,对辅音应该很熟悉(事实上声母并不完全等同于辅音,但不考虑零声母情况下,基本可以认为声母就相当于辅音)。
汉语各大方言的声母数量不一,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声母多的方言,韵母一定少,声母少的方言,韵母一定多。
普通话声母表(23个):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
---|---|---|---|---|---|---|---|---|---|---|---|
声母 | b | p | m | f | d | t | n | l | g | k | h |
读音 | bō | pō | mō | fō | dē | tē | nē | lē | gē | kē | hē |
文字 | 波 | 波 | 摸 | 佛 | 得 | 特 | 呢 | 了 | 哥 | 科 | 喝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
j | q | x | zh | ch | sh | r | z | c | s | y | w |
鸡 | 七 | 希 | 之 | 吃 | 师 | 日 | 资 | 次 | 思 | 医 | 屋 |
普通话声母有23个,但其实汉语拼音方案里的声母表,是不包含y、w的,也就是说实际上只有21个声母,至于为什么小学学的是23个(也就是包括y、w),后面会说明。
声母的真正读法,其实跟英文的辅音一样,很小声的,我们平时学的声母的读音,是添加了韵母和声调(一声)的读音(如上表所示)。
可以看到,b p m f 是添加了韵母o,d t n l g k h 是添加了韵母e,j q x zh ch sh r z c s y 是添加了韵母i,w是添加了韵母u,添加韵母也许是为了读起来更容易听清楚,比如你要拼“玻”这个字的拼音“bō”的时候,你会默念“be-o-bo”,而不是“bo-o-bo”,因为不管是be还是bo,都不是声母b的真正发音,而是添加了韵母e和o之后的发音,所以实际拼读时,都会找一个比较合适的元音来让辅音发出声来。
韵母(24个)
如果你熟悉英语音标,那么你肯定知道,英语音标有两种音,一种是元音(vowel),一种是辅音(consonant)。由于前面说过,声母就相当于辅音,那韵母是不是就相当于元音呢?其实不是的。
韵母(旧称“韵”)由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韵尾三部分组成,如“娘”niáng的韵母是iang,其中i是韵头,α是韵腹,ng是韵尾。每个韵母一定有韵腹,韵头和韵尾则可有可无。如“大”dà的韵母是α,α是韵腹,没有韵头、韵尾;“瓜”guā的韵母是ua,其中u是韵头,α是韵腹,没有韵尾;“刀”dāo的韵母是ao,其中α是韵腹,o是韵尾,没有韵头。
普通话韵母表(24个):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
---|---|---|---|---|---|---|---|---|---|---|---|
韵母 | a | o | e | i | u | ü | ai | ei | ui | ao | ou |
读音 | 啊 | 喔 | 饿 | 衣 | 屋 | 迂 | 挨 | 诶 | 灰 | 凹 | 鸥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
iu | ie | üe | er | an | en | in | un | ün | ang | eng | ing | ong |
优 | 噎 | 约 | 儿 | 安 | 恩 | 音 | 温 | 晕 | 肮 | 崩 | 应 | 拥 |
介音(3个)
介音只有三个(前面韵母的数量是包含了介音的)
介音 | i | u | ü |
---|---|---|---|
读音 | 衣 | 屋 | 迂/淤 |
介音,是韵母中主要元音(即韵腹)前面的元音音素,由于介音常常介于声母和韵腹之间,故得名“介音”。它的发音轻而短,只表示韵母发音的起点,一发音就滑向韵腹了。介音是韵母的组成部分,也叫“介母”。比如,chuan的韵母是uan,u是它的介音,也就是说,介音也算在韵母中。
介音也叫韵头。前面说过,韵母可分为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韵尾三部分。例如“装”zhuāng的韵母是uang,其中u是韵头(也是介音),a是韵腹,ng是韵尾。
每个韵母一定有韵腹,但不一定有韵头和韵尾。如“八”bā的韵母是a,韵腹也是a,韵头和韵尾都没有;“花”huā的韵母是ua,其中u是韵头,a是韵腹,没有韵尾;“菜”cài的韵母是ai,其中a是韵腹,i是韵尾,没有韵头。 介音一共有三个:i、u、ü,他们都位于各韵母的开头,如:ia、ie、iao、ian、iang、iong、ua、uo、uai、ui(uei)、uan、un(uen)、uang、uong。
四呼(开齐合撮)
汉语音韵学家依据口、唇的形态将韵母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类,用以指称近现代汉语的介音系统,合称“四呼”。“四呼”之名,最初见于明末《音韵直图》,后见于清·潘耒·《类音》,四呼的名称方沿用至今。现代汉语语音学则是依据韵母的韵头或韵腹(无韵头时)来确定四呼的。
- (一)开口呼是主要元音为a、o、e(但除了i u ü开头的,如ia,ua,uan等)的韵母。也可以排除法的方式:韵母不是i u ü 并且没有 i u ü 为介音的(如ia,ua,uan等),称为开口呼,但有例外:ong为合口呼(因为它的本质是ung,由ueng省略e而来),iong为撮口呼(因为它的本质是üong,只不过写成iong,关于这一点其实持两方观点的人都有);
- (二)齐齿呼是主要元音为 i 和韵头为 i 的韵母(如ia ie);
- (三)合口呼是主要元音为 u 和韵头为 u 的韵母(如ua uo);
- (四)撮口呼是主要元音为 ü 和韵头为 ü 的韵母(如üe üan)。
隔音符号(’,y,w)
- 1、ɑ,o,e 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的时候,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用隔音符号
’
隔开,例如:pi’ɑo(皮袄)。 - 2、两个拼音容易发生误读的或两个相同元音属于不同词的,这两个拼音间加标隔音符号
’
,如:堤岸 dī’àn;答案 dá’àn; - 3、y和w本质上是隔音符号而不是声母,比如沈阳shěnyáng,yáng本来是iáng,但是如果这么写就会变成shěniáng(舍娘),所以需要加隔音符号,变成shěn’iáng,可是这样一来看上去有点怪,iáng这么长却没声母,二来会导致少儿拼音读物中多了很多隔音符号,而如果用y代替i,就能不使用隔音符号,用w代替u也是同理。
注:隔音符号’
不是英文的单引号'
,但你写成英文单引号别人也不会误解。
零声母音节
有些字的拼音开头是没有声母的,如:爱(ài)、凹(āo)、噢(ō)、饿(è)、儿(ér),汉语拼音中把这些没有声母开头的音节称为“零声母音节”,不过有些人把“零声母”也认为是一种声母,这个我是不赞同的,但其实都没有错,只是不同的理解方式而已。
十个单韵母“a o e ê i u ü -i(前) -i(后) er”中为什么只有a o e er开头的字,却没有i u ü开头的字呢?
其实是有拼音开头为i u ü的字的,只不过改写法了,你不知道而已。比如“一、医”的拼音是yī,“乌、屋”的拼音是wū,鱼的拼音是yú,约的拼音是yuē,这些字,实际上都属于零声母音节,只不过汉语拼音方案规定:
- i单独成音节时,前面加个y,即变成yi,但还是发i音;
- u单独成音节时,前面加个w,即变成wu,但读音还是u;
- ü单独成音节时,前面加个y,并把ü两点去掉,即变成yu,但发音还是发ü。
也就是说,实际上“一、医”的拼音应该是“ī”,“乌、屋”的拼音应该是“ū”,鱼的拼音应该是“ǘ”,“约”的韵母应该是“üē”,只不过人为规定在i u ü开头的音前面加上y或w,让它更像是一个声母和韵母组成的“拼音”而已。
问:为什么有时候要用y、w、yu来代替i u ü呢?为什么i u ü单独成音节(零声母)时,前面要加y、w、y,但发音不变呢?
答:为了减少隔音符号的滥用。 问题的关键,是因为i u ü都是介音,而介音如果不用y、w分隔,或者不改写为y、w,很容易混淆。比如“大兴安岭”要拼成dàxīng’ānlǐng,这里的小撇就是隔音符号,如果忘了这一小撇,写成Dàxīngānlǐng,就变成“大心肝岭”了。而普通话中,i、u、ü 开头的韵母出现的次数远远高于 a、o、e 开头的韵母。要是不用y、w作为隔音字母,拼音里就会有非常非常多的地方都得加上小撇,像“沈阳”就要写成Shěn’iáng,否则就会变成“舍娘”(Shěniáng),现在把i改写为y,写成Shěnyáng,即好读好认,美观大方,又不会出现隔音符号泛滥的情况。
因为位于韵母前面的,与韵母相拼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声母”,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小学的拼音知识中,把y、w教成声母,因为这符合一般规律,让小学生更好学,毕竟也不太适合跟刚学拼音的小学生解释太多,否则拼音没学成,反而一堆规则记不住,如果有个别学生有钻研精神,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再给他(她)解释就行。
整体认读音节(16个)
整体认读音节一般是指添加一个韵母后读音仍和声母一样(或者添加一个声母后读音仍和韵母一样)的音节(yuan比较特殊),也就是指不用拼读即直接认读的音节,所以整体认读音节要直接读出。
整体认读音节(16个) | |||
---|---|---|---|
zhi(知zhī) | chi(吃chī) | shi(师shī) | ri(日rì) |
zi(资zī) | ci(次cì) | si(思sī) | yi(衣yī) |
wu(屋wū) | yu(迂yū) | ye(噎yē) | yue(约yuē) |
yin(因yīn) | yun(晕yūn) | yuan(渊yuān) | ying(应yīng) |
整体认读音节的出现,是为了方便小学教学,为了不给小学生学比较难的音的。比如:zhi chi shi ri这几个整体音节中的i,其实并不是小学教的韵母 a o e i u ü 中的i,而是i的变音,我们把它叫-i
(后),整理如下:
- zhi chi shi ri -> -i(后)
- zi ci si -> -i(前)
- yi wu yu -> i u ü (y、w不发音)
- ye yue yuan -> ie üe üan (y代表i,yu代表ü)
- yin -> in (y不发音)
- yun -> ün (yu代表ü)
- ying -> ing (y不发音)
其中ie/üe/üan中的e,发音并不是 a o e i u ü 中的e,而是ê,只是由于ê不方便电脑输入,并且上面不方便加声调,并且不会单独出现,所以写的时候就写成e。如果不教整体认读音节,那么就要教“-i(前) -i(后) ê”这几个不好掌握的发音,另外还要教y、w不发音的情况(yi wu yu),以及解释为什么要用y、w、yu来改写i、u、ü,这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如果以后他们中的一些人想研究这方面的知识,自然会自己去网上学习或者问老师(或者以后大学选择文学相关专业来研究)。
PS:yan不列为整体认读音节。因为yan中的a,既不等同于a o e i u ü中的a,也不等同于ê,而是类似英语中的[æ]。yan中an的国际音标是[æn],有的老师教成“y(衣)-an(æn)-yan(烟)”是可行的。同理,xian中的a也不是a音,而是ê音。
ê的发音:
汉语拼音声调(四个)
汉语拼音有四个声调:
- 阴平(第一声),用
ˉ
表示,如: ā; - 阳平(第二声),用
ˊ
表示,如: á; - 上声(第三声),用
ˇ
表示,如: ǎ; - 去声(第四声),用
ˋ
表示,如: à。
汉语中还存在着一种特殊声调,叫做轻声,有时也叫第五声,在汉语拼音中不标调。有些学者认为“第五声”的说法并不确切。轻声虽然能够起分辨语义的作用,但是通常不列入汉语“四声”之一,因为声调是正常重音音节的音高形式。在音高上,轻音只有音区特征,声调还有曲拱特征。
声调位置的规则:《汉语拼音方案》规定,“声调符号标在音节的主要元音上”。这个“主要元音”就是“韵腹”。比如“标”的拼音为“biāo”,b是声母,iao是韵母,i是韵头,a是韵腹(主要元音),o是韵尾。
但是也有特殊情况的,比如秋,如果直接按“qiū”这种写法,i是韵头,u是韵腹倒也没错,但关键在于,iu是iou省略o的写法,如果写回原型“iou”,则o为韵腹,但声调却标在u(韵尾上),同理还有uei和uen,它们的简写分别是ui和un,所以遇到这种简写的,就直接在简写上找韵腹,不要自作聪明的还原后再找,不然会出现错误。
声调的五度标记法:可以把音高的1、2、3、4、5读成音乐中的do re mi fa so,你可以把一个音(如ā)读出这五种音高,然后再根据下图去变音,就可以读出ˉ
ˊ
ˇ
ˋ
四种音调了,四种音调本质上是四种不同的音高变化方式。
为什么四个声调叫“阴阳上去”?其实这四个字刚好是一声、二声、三声、四声,yīn(阴) yáng(阳) shǎng(上) qù(去),有些人可能会说,怎么可能,上字明明是shàng,第四声好不好?可是你去查查,上字除了第四声,还有第三声和轻声的读法。至于为什么要选“阴阳上去”四个字来代表音调,因为这个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如果你还想进一步知道古人为什么偏偏用这四个字?那只能你自己去查资料了,查到了别忘了在评论里告诉我呀。
普通话采集地
普通话标准音采集于“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金沟屯镇、巴克什营镇、火斗山乡三地”(当时承德市还属于“热河省”,后来才撤省归河北的),所以严格来说,普通话也是中国方言的一种,只不过刚好它被选来当普通话标准音了而已。
滦平县位于北京的东北部(地图上看是北京右上角),与北京密云区相连,由于这里比北京市区更完整的保留了北京的音(具体看这里),所以才选择采集这里的音作为普通话标准音。
1906年,切音字运动积极分子朱文熊写了一本名为《江苏新字母》的书,书中将汉语分为三类,其中有一类就名为”普通话”。他说,普通话是”各省通用之话”。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进行文字改革时,语言专家对”普通话”这一词的使用进行过严肃的科学论证,称”官话”显然是不可以的;称”国语”也是不妥的。因为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用汉语,还不能称普遍通用的汉民族共同语为”国语”。直接使用”普遍通行的汉语”又嫌音节过长,于是才采用了节缩的方式,称之为”普通话”。
当然,据说普通话也算是创造出来的语言,其发音并不完全与某个地方的相同,但大体上是基于北方官话发音而与南方的发音相差较大甚至完全不同(南方方言太多了,粤语、闽语、吴语等等,每种语里又有很多不同的口音)。
小学拼音不完整原因
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正式颁布。不过在颁布之后,推行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它并不是一套十全十美的方案。于是从语文教师到语言学家,社会各界的人曾一起为拼音方案的改进做出过努力。
方案本身要合理,但推行同样重要。语言文字工作者不只是把拼音方案照搬到第一线的教学实践里,还做了许多创造性的工作。
汉语拼音方案是一套正式方案,必须严格地遵循语言学的规律,但这些规律对于七八岁的小朋友来说,太复杂了。所以我们小时候学的拼音,不完全是「正式版」的汉语拼音方案,而是改良过的「实用版」。
如果你翻开汉语拼音方案,可能会发现,声母表里没有y、w。用比较专业的术语来说,y、w 是「隔音字母」。我们都知道「隔音符号」,比如说,「大兴安岭」要拼成dàxīng’ānlǐng,这里的小撇就是隔音符号,如果忘了这一小撇,写成 Dàxīngānlǐng,就变成「大心肝岭」了。而普通话中,i、u、ü 开头的韵母出现的次数远远高于 a、o、e 开头的韵母。要是不用隔音字母 y、w,拼音里就会有非常非常多的地方都得加上小撇,像「沈阳」就要写成 Shěn’iáng,否则就会变成「舍娘」(Shěniáng)。现在用上隔音字母y,写成 Shěnyáng,好读好认,美观大方,也不会出现隔音符号泛滥的情况。
可这是说给大人听的,不适合讲给刚学拼音的小学生听。这时已经升任文改会副主任的叶籁士就想了一个主意,在《汉语拼音入门》里把 y、w 也教成声母,y+a=ya(伊—阿—压),跟 b+a=ba(播—阿—八)一样的教法。
可是这样的话,yi要怎么教呢?y+i=yi(伊—伊—伊)?叶籁士又想了个法子,这种不要拼,直接念,这就是「整体认读音节」的由来,什么zhi、chi、shi、ri、yi、wu、yu都直接整体读,不要拼,把小朋友们「糊弄」过去就得了。
「糊弄」似乎带有贬义,可是汉语拼音方案的推行,真得感谢这样的「糊弄」。叶籁士自己就是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成员之一,当然知道 y、w 不是声母,是隔音字母,zhi、chi、shi、ri中的i是变读,实际上是拼的出来的,但他更知道在实践中要讲求变通,才能最好地为尽可能多的普通人尽快掌握拼音而服务。1963年,这两种变通的教学方法正式进入教育部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如果没有这样的创造力,没有这样的「糊弄」,拘泥于理论,一板一眼地讲大道理,推行是一定会遇到挫折的。
汉语拼音字母表
小学汉语拼音字母表
在小学汉语拼音字母表中,一共有23个声母,24个韵母,共47个音。
小学汉语拼音字母表 | ||||||
---|---|---|---|---|---|---|
声母23个 | ||||||
b(玻bō) | p(波pō) | m(摸mō) | f(佛fó) | |||
d(的dē) | t(特tè) | n(呢nē) | l(了lē) | |||
g(哥gē) | k(科kē) | h(喝hē) | ||||
j(鸡jī) | q(七qī) | x(惜xī) | ||||
zh(知zhī) | ch(吃chī) | sh(诗shī) | ||||
z(资zī) | c(词cí) | s(思sī) | ||||
r(日rì) | y(衣yī) | w(屋wū) | ||||
韵母(24个) | ||||||
单韵母 | a(啊ā) | o(我wǒ) | e(鹅é) | |||
i(衣yī) | u(屋wū) | ü(女nǚ) | ||||
复韵母 | ai(爱ài) | ei(微wēi) | ui(推tuī) | ao(凹āo) | ||
ou(欧ōu) | iu(溜liū) | ie(贴tiē) | üe(约yuē) | |||
特殊韵母 | er(儿ér) | |||||
前鼻韵母 | an(安ān) | en(恩ēn) | in(拼pīn) | un(轮lún) | ün(晕yūn) | |
后鼻韵母 | ang(昂áng) | eng(风fēng) | ing(应yīng) | ong(通tōng) | ||
整体认读音节(16个) | ||||||
zhi(知zhī) | chi(吃chī) | shi(师shī) | ri(日rì) | |||
zi(资zī) | ci(次cì) | si(思sī) | yi(衣yī) | |||
wu(屋wū) | yu(迂yū) | ye(噎yē) | yue(约yuē) | |||
yin(因yīn) | yun(晕yūn) | yuan(渊yuān) | ying(应yīng) | |||
小学汉语拼音一共有23个声母,24个韵母,共47个音。 |
- 当j q x与ü相拼时,要去掉两点,如“居jū、区qū、需xū、迂yū”,因为j q x只能与ü相拼而不能与u(乌)相拼,为了简化就去掉两个点;
- 当n l与ü相拼时,不能去掉两点,如“女nǚ、吕lǚ”,原因n l可以与u(乌)相拼,如努(nǔ)、鲁(lǔ);
- 整体认读音节的意思是这样的音节整体读,不用拼读,原因是为了减少小学教学复杂度;
问:j q x与ü相拼为什么一定要去掉两个点,不去掉不行吗?
答:其实不去掉完全是可以的,去掉是为了方便:
- 1、打字方便,u可以键盘上直接打,而ü键盘上没有,很多人都不知道怎么打出来;
- 2、书写方便,毕竟少写两个点;
- 3、阅读方便,这也是去掉两点的最重要的原因,因为j q x与ü相拼的字非常多,如果不去掉两点,就会导致小孩子的拼音读物(文字上带拼音那种)上充满密密麻麻的点,如果在上边再加上四种调号,就更是密密麻麻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汉语拼音方案就规定,凡是j q x与ü相拼,都要去掉两个点,因为与j q x相拼的一定是ü而不可能是u,所以即使去掉两个点也不会导致误解。
据统计,在规定j q x与ü相拼去掉两点后,在3500常用字中,用到ü的字只有19个,都是和n或l相拼的,分别是:
- n(3个):nǚ女 、nüè虐、nüè疟
- l(16个):lǘ驴、lǚ旅、lǚ屡、lǚ缕、lǚ吕、lǚ铝、lǚ侣、lǚ履、lǜ绿、lǜ率、lǜ律、lǜ滤、lǜ虑、lǜ氯、lüè略、lüè掠。
有人可能会说,我们打字时,遇到ü都是打v的,那为什么不直接把拼音方案中的ü改成v呢?这样拼音中就不会存在ü
这种头上加两点的难打的符号了(v直接就能打出来,ü必须借助输入法或者在网上查,当然类似word的软件可能自带符号插入功能,可以直接选择插入,但不熟悉的人估计也得找半天,还不如百度一下快)。
理论上确实可以,但实际上,v是一个唇齿擦音,与ü发音完全不同,不符合国际惯例,另外,v也要用于少数民族语言及各地方言的拼音标注,所以就没有采用。
汉语拼音方案字母表
汉语拼音方案声母表(21个):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
---|---|---|---|---|---|---|---|---|---|---|---|
声母 | b | p | m | f | d | t | n | l | g | k | h |
读音 | bō | pō | mō | fō | dē | tē | nē | lē | gē | kē | hē |
文字 | 波 | 波 | 摸 | 佛 | 得 | 特 | 呢 | 了 | 哥 | 科 | 喝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
j | q | x | zh | ch | sh | r | z | c | s |
jī | qī | xī | zhī | chī | shī | rī | zī | cī | sī |
鸡 | 七 | 希 | 之 | 吃 | 师 | 日 | 资 | 次 | 思 |
注:汉语拼音方案中规定的声母比小学教的23个少了y,w两个,因为这两个并不是真正的声母,只是为了教学方便把它们说成是声母而已。
汉语拼音方案韵母表(39个):
汉语拼音方案韵母表(39个) | ||||
---|---|---|---|---|
开口呼 | 齐口呼 | 合口呼 | 撮口呼 | |
单 韵 母(10) |
-i前 / -i后 | i | u | ü |
a | ia | ua | ||
o | uo | |||
e | ||||
ê | ie | üe | ||
er | ||||
复 韵 母(13) |
ai | uai | ||
ei | uei | |||
ao | iao | |||
ou | iou | |||
鼻 韵 母(16) |
an | ian | uan | üan |
en | in | uen | ün | |
ang | iang | uang | ||
eng | ing | ueng | ||
ong | iong |
注:单韵母区域有5个复韵母,本应该归到复韵母区域,不过为了体现这些复韵母是由横竖交叉的两个韵母组成的,所以我没有把它们搬到复韵母区域,这个你自己知道就好。
下图是汉语言专业书上的39个韵母
- y、w不是声母,它们只是i和u的代替符号,在小学的时候说它是声母是为了方便教学。因为声母就是在韵母前面与韵母相拼的,而我们现实使用中,不管是鱼(yú)还是乌(wū),看上去都是声母y、w与韵母i、u相拼,所以从这点看,y、w所在的位置就是声母,自然就把y和w看作是声母了,但其实,鱼(yú)的发音其实就是“ǘ”,同理,乌(wū)其实的就是“ū”,所以原则上“鱼”和“乌”是跟“啊(ā)”、凹(āo)一样,它们的拼音前面是没有声母的,这在汉语拼音里叫“零声母”音节;
- 韵母ㄦ写成 er,用作韵尾的时候写成 r。例如:“儿童”拼作 ertong,“花儿”拼作 huɑr。因为这里的r不代表音素,它不是韵尾,只是表示卷舌动作的符号,所以er虽然是两个字母,但还是单元音;
- 韵母“ie”、“ue”、“ian”中的e单独发音不是e,而是ê;
- i 列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单i加个y,写成 yi(衣),其它改i为y,写成yɑ(呀),ye(耶),yɑo(腰),you(优),yɑn(烟),yin(因),yɑng(央),ying(英),yong(雍),其中in/ing比较特殊,要加y而不是改i为y(因为如果改i为y,就变成yn,yng,只有声母,没有韵母了);
- u 列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加个w,写成 wu(乌);复韵母改u为w,写成:wɑ(蛙),wo(窝),wɑi(歪),wei(威),wɑn(弯),wen(温),wɑng(汪),weng(翁);
- ü 列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全部加y并去掉ü的两点,写成 yu(迂),yue(约),yuɑn(冤),yun(晕),本质上是用yu代替ü。
- ü 行的韵母跟声母 j q x 拼的时候,写成 ju(居),qu(区),xu(虚),jue(觉),que(缺),xue(学),ü 上两点也省略;但是跟声母 l,n 拼的时候,仍然写成 lü(吕),lüe(略),nü(女),nüe(虐),原因是j q x只能与ü相拼,不能与u相拼,所以去掉两点也不会造成误会,而l n除了可以跟ü相拼,还能跟u相拼,自然就不能省略两点;
- iou,uei,uen 前面加声母(即实际使用)的时候,写成 iu,ui,un,如 niu(牛),gui(归),lun(论);
- in和ing本应写成ien和ieng(在注音系统里就是这样的),只不过实际用的时候省略了e,很多南方人ing发音不准,你可以试试发:i(伊)+eng(ēng)的连音,你会发现这样读更容易读准,北方人因为本身就那么发音的,所以他们即使不知道这个规则也很轻易就能发对;
- ong是1958年注音罗马化后才发明的,在这之前的注音一直都写作“ㄨㄥ”(ueng),这就导致在注音系统中“ㄨㄥ”有两种发音,单独的“ㄨㄥ”就发它的本音(weng,翁),但是如果前面加了声母,比如“红(ㄏㄨㄥˊ)”,你必须把“ㄨㄥ”当成一个整体,发“ong”音,而不能还是发“翁”音,否则“红”字的拼音就会变成huéng,这就不对了。事实上在初版汉语拼音中ong是写作ung的,它由ueng省略e而来,就跟uen→un, üen→ün, uei→ui省略e一样,这个方案的组员很喜欢省略“e”;
- 还是“ㄨㄥ”(ueng)的问题,在方言,比如潮汕话中,「关键」发音为「gueng1 gieng6」、「专员」发音为「zueng1 ueng5」,这些都是ueng前加声母的情况,在这些字中,ueng并不需要发“ong”音,而是就发“乌eng”,所以如果注音用于表示方言发音,有时候会导致不知道“ㄨㄥ”到底是读作“ong”还是读作“乌eng”,这是个缺点,不过好在方言也不会用注音来标音,参见拼音ong到底怎么读?)。;
- ao本应写成au,如果你问为什么,你试试拼一下,是“ā ō—>凹”呢还是“ā ū->凹”顺口?哪个拼起来更像?显然是后者更像,只不过据说是由于“u连写时容易混淆”而把u改成了o,同理,ong本应写成ung,只不过人为改成ong;
- iong其实应该是üong,你可以自己仔细读读,“q i óng->穷”,“q ü óng->穷”哪个更接近“穷”字的发音?如果你普通话比较标准,很容易发现,其实我们一直以来发的都是后者都个音,只不过在写法上,用i代替了ü而已,事实上ü这个写法很不受待见,比如j、q、x与ü相拼时,要去掉两个点,又比如零声母字“迂”的发音实际上就是“ǖ”,但我们写成“yū”,由此可见,制定拼音方案的人在“想方设法的”不写ü,只有在lǜ(绿)、nǚ(女)这些无法不写ü时,才“勉强(不得不)使用ü”;
- 护照等出国证件,把ü写成YU,比如你姓吕,就要写成:LYU。
注音符号
注音符号发展史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由于形势原因,孙中山当了三个月总统被迫让位袁世凯,袁世凯在位期间的政府称为“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1913年就搞出一套备音字母,不过未正式使用,直到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发布注音字母(是在1913年那套上面做了很多修改的),其中有十六个参考了章炳麟的“纽文韵文”:ㄌ、ㄋ、ㄇ、ㄈ、ㄗ、ㄘ、ㄙ、ㄕ、ㄏ、ㄧ、ㄩ、ㄛ、ㄟ、ㄠ、ㄢ、ㄥ。再另取部分汉字得出其余二十三个字母,并造一字母“ㄦ”(不要以为这个是参考自现在的“儿”字,那时候还没有简体字)。
1919年,印行《国音字典》(老国音),注音字母为标注国音之用,亦可名曰“国音字母”,又依音理改订字母次序:
ㄅㄆㄇㄈㄪ、ㄉㄊㄋㄌ、ㄍㄎㄫㄏ、ㄐㄑㄬㄒ、ㄓㄔㄕㄖ、ㄗㄘㄙ、ㄧㄨㄩ、ㄚㄛㄝ、ㄞㄟㄠㄡ、ㄢㄣㄤㄥ,ㄦ。
可以看到,当时就有“ㄪㄫㄬ”,但却没有“ㄜ”。
1920年,特开临时大会,从“ㄛ”分出“ㄜ”,初时“ㄛ”兼表两音,令人茫然,而“注音字母”业已颁定,不便再有增加,故于“ㄛ”上方正中加小圆点“·”,以示区别,后连写成“ㄜ”。
1930年,中央常务会议决议,注音字母改称“注音符号”。
1932年,在“编定《国音常用字汇》特组会议”时决定,为了说明上的方便,添补一个注音符号“ㄭ(帀)”,作为“ㄓ”、“ㄔ”、“ㄕ”、“ㄖ”、“ㄗ”、“ㄘ”、“ㄙ”7个声母单独成音节时的省略韵母(即虚母)。
1932年5月7日正式以“新国音”取代“老国音”,汉语改采北京音为标准,“ㄪ(万)v、ㄫ(兀)ng、ㄬ(广)gn”三个符号不再使用,只用于标注方言。
1986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公布以罗马字拼写的汉语译音系统“注音符号第二式”。在2000年左右,台湾教育主管部门颁布一套通用拼音规则。尝试以拉丁化的拼音方式取代注音符号(ㄅㄆㄇㄈ)的使用,并取代注音符号第二式(MPS II),目前已落实在地名拼写上。
2008年9月16日,台当局“行政院跨部会会议”通过相关主管部门的提案,确定未来中文译音政策将改采汉语拼音(如路牌等要用双文写的,译音将采用汉语拼音),不再使用民进党政府6年前决定的通用拼音,持续多年的两岸“拼音大战”,终于落下帷幕。
由于大陆在1958年改用拉丁化(也叫罗马化)汉语拼音,所以目前注音主要是台湾在于,并用他们用的注意方案就是1932年5月7日确定的方案。
注音符号
注音符号,原名注音字母,简称注音,是标准汉语标音系统之一,以章太炎(后改名章炳麟)编创的「紐文」、「韻文」为蓝本,1912年由当时的中华民国教育部制定、1918年正式发布,1930年改为现名。经过百年演变,現有37个字母(声母21个、韵母16个,另一种归类法把韵母中的介音单独分出来,就是介音3个,韵母13个,但其实介音也属于韵母的一部分,故称韵母16个也没错)。
中国大陆在1958年推行罗马化汉语拼音之前,也一直在使用注音系统,现在大陆地区在一些词典,如新华词典、百度百科等除了标注汉语拼音,还会标注音。
下表参考自注音符號(维基百科)
注音符号(37个) | 声母 (21个) | 介音 (3个) | 韵母 (13个) | 方言/韵尾 (6个)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
ㄅ (b) | ㄉ (d) | ㄍ (g) | ㄐ (j) | ㄓ (zh) | ㄗ (z) | ㄧ (i) | ㄚ (a) | ㄞ (ai) | ㄢ (an) | ㄦ (er) | ㄪ (v) | 帀 (-i) | |
ㄆ (p) | ㄊ (t) | ㄎ (k) | ㄑ (q) | ㄔ (ch) | ㄘ (c) | ㄨ (u) | ㄛ (o) | ㄟ (ei) | ㄣ (en) | ㄫ (ng) | ㆭ (-ng) | ||
ㄇ (m) | ㄋ (n) | ㄏ (h) | ㄒ (x) | ㄕ (sh) | ㄙ (s) | ㄩ (ü) | ㄜ (e) | ㄠ (ao) | ㄤ (ang) | ㄬ (gn) | ㆬ (-m) | ||
ㄈ (f) | ㄌ (l) | ㄖ (r) | ㄝ (ê) | ㄡ (ou) | ㄥ (eng) | ㄯ (-n) | |||||||
唇音 | 舌尖中音 | 舌根音 | 舌面前音 | 翘舌音 | 平舌音 | 介音 | 单韵母 | 复韵母 | 鼻韵母 | 卷舌韵母 | 方言 | 韵尾 |
下表为注音的另一种排列方式
注音符号 | ||||||||
---|---|---|---|---|---|---|---|---|
声母(21个) | ㄅ (b) | ㄆ (p) | ㄇ (m) | ㄈ (f) | ㄉ (d) | ㄊ (t) | ㄋ (n) | ㄌ (l) |
ㄍ (g) | ㄎ (k) | ㄏ (h) | ㄐ (j) | ㄑ (q) | ㄒ (x) | |||
ㄓ (zh) | ㄔ (ch) | ㄕ (sh) | ㄖ (ri) | ㄗ (zi) | ㄘ (ci) | ㄙ (si) | ||
韵母(16个) | ㄚ (a) | ㄛ (o) | ㄜ (e) | ㄝ (ê) | ㄧ/| (i) | ㄨ (u) | ㄩ (ü) | |
ㄞ (ai) | ㄟ (ei) | ㄠ (ao) | ㄡ (ou) | ㄢ (an) | ㄣ (en) | ㄤ (ang) | ㄥ (eng) | |
ㄦ (er) | ||||||||
方言/韵尾 | ㄪ (v) | ㄫ (ng) | ㄬ (gn) | 帀 (-i) | ㆬ (-m) | ㄯ (-n) | ㆭ (-ng) |
- 注音”ㄧ”在横写时,有时候会写成“|”,但台湾目前都不教“|”写法,都教成“ㄧ”,我们只需要知道它有可能被写成“|”即可,平时写的时候建议写成“ㄧ”,但即使你写成“ㄧ”,在一些系统中也可能显示成“|”,比如MIUI 13就显示成“|”;
- 注音中没有 ui iu ie üe in un ün ing ong 这9个,剩下的15个与小学拼音24个韵母中的15个对应(见上面两个表);
- ui iu原型其实是uei iou,所以注音中的ui iu其实是u+ei、i+ou,即:ㄨㄟ、ㄧㄡ;
- ie üe在注音中是:一ㄝ、ㄩㄝ,“ㄝ”就是汉语拼音中的“ê”,只不过拼音在写ie üe两个音时,都把ê都直接写成e,因为ê不方便电脑输入,也不方便小学教学(另外ian中的a也发“ê”);
- in ing原型是ien ieng,所以注音中的in ing其实是i+en、i+eng,即:一ㄣ、一ㄥ;
- un ün原型是uen üen,所以注音中的un ün其实是u+en、ü+en,即:ㄨㄣ、ㄩㄣ;
- ong是1958年注音罗马化的时候添加的,在注音中是不存在的,拼音中的ong在注音中用ueng(u+eng)表示,即:ㄨㄥ,故“ㄨㄥ”有两种发音,当只有“ㄨㄥ”时,就发“weng,翁”,当前面有声母时,“ㄨㄥ”要当成一个整体,发成拼音中的“ong”音,如“冲”(ㄔㄨㄥ),不能发成“chueng”,而要发“chong”;事实上在初版汉语拼音中,ong是写作ung的,而ung正是由ueng省略e而来,就跟uen→un, üen→ün, uei→ui省略e一样,这个方案的组员很喜欢省略“e”,见拼音ong到底怎么读?);
- ㄪ、ㄫ、ㄬ只用于方言,正式拼音中其实已经没有这三个音(这三个字写法类似万、兀、广,有些系统可能没有这个编码,显示不出来);
- 为了描述zhi chi shi ri zi ci si中i的发音,取“狮”的右侧“帀”以表示该音,不过它还有“帀(后)”和“帀(前)”两种发音(zhi chi shi ri中的i是“帀(后)”,zi ci si中的i是“帀(前)”);
- 为了描述m(ㄇ),n(ㄋ),ng(ㄫ)作为尾音时的发音,分别在这三个符号上加一竖,变成:ㆬ(-m),ㄯ(-n),ㆭ(-ng),当然国语/普通话中并没有ng开头或m结尾的音,但方言中有,比如粤语就有ng开头和m结尾的音;
拼音与注音转换规则
声母与注音之间的转换:拼音21个声母,与注音完全对应的(y,w是隔音符号,不是真正的声母,实际使用时,用i,u代替即可,见隔音符号(’,y,w))
一 | 二 | 三 | 四 | |
---|---|---|---|---|
1 | ㄅ (b) | ㄆ (p) | ㄇ (m) | ㄈ (f) |
2 | ㄉ (d) | ㄊ (t) | ㄋ (n) | ㄌ (l) |
3 | ㄍ (g) | ㄎ (k) | ㄏ (h) | |
4 | ㄐ (j) | ㄑ (q) | ㄒ (x) | |
5 | ㄓ (zh) | ㄔ (ch) | ㄕ (sh) | ㄖ (r) |
6 | ㄗ (z) | cㄘ (c) | ㄙ (s) |
韵母与注音之间的转换:拼音24个韵母,有15个与注音一一对应,有9个在注音中不存在(需要自己组合)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
---|---|---|---|---|---|---|---|---|---|
1 | a(ㄚ) | o(ㄛ) | e(ㄜ) | i(ㄧ) | u(ㄨ) | ü(ㄩ) | |||
3 | ai(ㄞ) | ei(ㄟ) | ui(①) | ao(ㄠ) | ou(ㄡ) | iu(②) | ie(③) | üe(④) | er(ㄦ) |
3 | an(ㄢ) | en(ㄣ) | in(⑤) | un(⑥) | ün(⑦) | ||||
4 | ang(ㄤ) | eng(ㄥ) | ing(⓼) | ong(⓽) |
注音有16个,除上表15个外,还有一个是“ㄝ”,其对应的拼音为“ê”,但小学不教这个音,因为它只会出现在ie,üe中,而且在ie,üe中它不写成ê,而是直接写成e,这是为了电脑输入方便以及阅读方便(ê上加声调导致看起来很怪)。
上表中①-⓽是注音中没有的,那这9个拼音转成注音要怎么转?答案是用现有的注音符号来组合,因为复韵母本来就是由单韵母(或介音+复韵母)组合而来的:
- ① ui => u+ei => uei => 省略e => ui,故其对应注音要用u+ei来组合,由上表可知应为:ㄨㄟ
- ② iu => i+ou => iou => 省略o => iu,故其对应注音要用i+ou来组合,由上表可知应为:ㄧㄛ
- ③ ie => i+ê => iê => 把ê写成e => ie,故其对应注音要用i+ê来组合,由上表可知应为:ㄧㄝ
- ④ üe => ü+ê => üê => 把ê写成e => üe,故其对应注音要用ü+ê来组合,由上表可知应为:ㄩㄝ
- ⑤ in => i+en => ien => 省略e => in,故其对应注音要用i+en来组合,由上表可知应为:ㄧㄣ
- ⑥ un => u+en => uen => 省略e => un,故其对应注音要用u+en来组合,由上表可知应为:ㄨㄣ
- ⑦ ün => ü+en => üen => 省略e => ün,故其对应注音要用ü+en来组合,由上表可知应为:ㄩㄣ
- ⓼ ing => i+eng => ieng => 省略e => ing,故其对应注音要用i+eng来组合,由上表可知为:ㄧㄥ
- ⓽ ong => 原形ung => u+eng => ueng => 省略e =>ung,故其对应注音要用u+eng来组合,由上表可知为:ㄨㄥ
由于un, ing本质上是uen, ieng,故以en,un为韵母的字是押韵的,以eng,ing为韵母的字也是押韵的,比如以下诗句中: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行ing,声eng,情ing,押eng韵;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纷en,魂un,村un,押en韵;
整体认读音节与注音之间的转换
一 | 二 | 三 | 四 | |
---|---|---|---|---|
1 | zhi => ㄓ | chi => ㄔ | shi => ㄕ | ri => ㄖ |
2 | zi => ㄗ | ci => ㄘ | si => ㄙ | y => ㄧ |
3 | wu => ㄨ | yu => ㄩ | ye => ㄧㄝ | yue => ㄩㄝ |
4 | yin => ㄧㄣ | yun ㄩㄣ | yuan ㄩㄢ | ying => ㄧㄥ |
转换规则:
- 1、凡是
i
结尾的,去掉i
即可; - 2、凡是y,w开头的,去掉y,w即可(y后面的u,其实都是ü,因加y而去掉两点,若去掉y,则需写成原形ü)。
特殊转换:iong本质是üeng,它是ü+eng组合而来,对应注音为:ㄩㄥ,详见注音打字注意事项。
参考:汉语注音符号发展历史简介注音符号怎么跟拼音互相转换?。
注音符号字源
注音符号由当时的中华民国教育部制定,参考自章太炎(后改名章炳麟)的纽文、韵文。其来源可参考下表。
序号 | 注音 | 字源 | 例子 | |
声母(21个) | 1 | ㄅ (b) | 「包」之古字,取其声母。 | 八 (ㄅㄚ, bā) |
2 | ㄆ (p) | 说文解字:「小击也。」音同「扑」。又做「撲」的通假字。 | 杷 (ㄆㄚˊ, pá) | |
3 | ㄇ (m) | 「幂」之古字,取其声母。 | 馬 (ㄇㄚˇ, mǎ) | |
4 | ㄈ (f) | 《说文》:「匚,受物之器。」古代盛器,音ㄈㄤ(fang,方),取其声母。 | 法 (ㄈㄚˇ, fǎ) | |
5 | ㄉ (d) | 「刀」字异体,來自其小篆,取其声母。 | 地 (ㄉㄧˋ, dì) | |
6 | ㄊ (t) | 「突」之古字,取其声母。 | 提 (ㄊㄧˊ, tí) | |
7 | ㄋ (n) | 「乃」字异体,取其声母。 | 你 (ㄋㄧˇ, nǐ) | |
8 | ㄌ (l) | 「力」字异体,取其声母。 | 利 (ㄌㄧˋ, lì) | |
9 | ㄍ (g) | 说文解字:「水流澮澮也。」。同「澮」(浍)字,音ㄍㄨㄞˋ(guài),取其声母。 | 告 (ㄍㄠˋ, gào) | |
10 | ㄎ (k) | 象树枝形,「柯」之初文,音同「考」,亦为「考」之声符,取其声母。 | 考 (ㄎㄠˇ, kǎo) | |
11 | ㄏ (h) | 非「廠」之简化字,部首名,说文解字:「山石之厓巖(岩),人可居。」,音ㄏㄢˇ(hǎn),取其声母。可简记为后字上部分。 | 好 (ㄏㄠˇ, hǎo) | |
12 | ㄐ (j) | 「糾」之古字,取其声母。 | 叫 (ㄐㄧㄠˋ, jiào) | |
13 | ㄑ (q) | 说文解字:「水小流也」。「畎」字异体,田间水道,音ㄑㄩㄢˇ(quǎn),取其声母。 | 巧 (ㄑㄧㄠˇ, qiǎo) | |
14 | ㄒ (x) | 「下」之古字,取其声母。 | 小 (ㄒㄧㄠˇ, xiǎo) | |
15 | ㄓ (zh) | 「之」的篆字,上面表示两条腿,下面表示道路,表示“去什么地方”,取其声母。 | 主 (ㄓㄨˇ, zhǔ) | |
16 | ㄔ (ch) | 《正字通》:左步为『彳』(chì),右步为『亍』(chù),合『彳、亍』为『行』,取其声母。 | 出 (ㄔㄨ, chū) | |
17 | ㄕ (sh) | 「尸」字异体,取其声母。 | 束 (ㄕㄨˋ, shù) | |
18 | ㄖ (r) | 「日」字异体,取其声母。 | 入 (ㄖㄨˋ, rù) | |
19 | ㄗ (z) | 「節」之古字,老国音时读尖音“ㄗㄧㄝ˙”(zie入声),取其声母;新国音尖团合流后声母才改为“ㄐ”。 | 在 (ㄗㄞˋ, zài) | |
20 | ㄘ (c) | 「七」之《说文》小篆,老国音时读尖音ㄘㄧ˙(入声),取其声母;新国音尖团合流后声母才改为“ㄑ”。 | 才 (ㄘㄞˊ, cái) | |
21 | ㄙ (s) | 「私」之古字,取其声母。 | 塞 (ㄙㄞ, sāi) | |
韵母(13个) | 介音(3个) | |||
序号 | 注音 | 字源 | 例子 | |
1 | ㄧ (i) | 源自数字的「一」,取其韵母。横排时可写成一竖,尤其大陆多用一竖之形。 | 逆 (ㄋㄧˋ, nì) | |
2 | ㄨ (u) | 「五」之古字,取其韵母。 | 努 (ㄋㄨˇ, nǔ) | |
3 | ㄩ (ü) | 《说文》:「盧,饭器,以柳为之。象形。」,音ㄑㄩ(qù),即「去」,之声符(下半部)。取其韵母。 | 女 (ㄋㄩˇ, nǚ) | |
单韵母(4个) | ||||
序号 | 注音 | 字源 | 例子 | |
1 | ㄚ (a) | 《廣韵》:「丫,象物开之形。物之歧头曰丫。」取其韵母。 | 大 (ㄉㄚˋ, dà) | |
2 | ㄛ (o) | 古之“呵”字,“丂”篆文反形,“丂”本义气不通达,则“ㄛ”为通达透出,《说文解字》:“ㄛ,反丂也。”,本念“ㄏㄛ(hō)”,今读“ㄏㄜ(hē)。 | 多 (ㄉㄨㄛ, duō) | |
3 | ㄜ (e) | 最初只有一个「ㄛ」(o)音,后为了不改印刷板,直接在「ㄛ」上加一点表示(o),后印刷体直接连笔,看上去是直接“竖”下去的。 | 得 (ㄉㄜˊ, dé) | |
4 | ㄝ (ê) | 「也」之异体,《说文》:「秦刻石『也』字。」取其韵母。 | 爹 (ㄉㄧㄝ, diē) | |
复韵母(8个) | ||||
序号 | 注音 | 字源 | 例子 | |
1 | ㄞ (ai) | 即「ㄚㄧ」。「亥」之异体,取其韵母。 | 晒 (ㄕㄞˋ, shài) | |
2 | ㄟ (ei) | 即「ㄝㄧ」。可认为是飛简化为飞后,去掉两点,仍读fei,取其韵母。 | 谁 (ㄕㄟˊ, shéi) | |
3 | ㄠ (ao) | 即「ㄚㄨ」。「幺」,小也,细也,音yāo,取其韵母。 | 少 (ㄕㄠˇ, shǎo) | |
4 | ㄡ (ou) | 即「ㄛㄨ」。「又」字小篆为右手之象形,取其韵母。 | 收 (ㄕㄡ, shōu) | |
5 | ㄢ (an) | 即「ㄚㄯ」。截取「圅」(函)字上方。《说文》:「艸木之华未发圅然。」,音hàn,取其韵母。 | 山 (ㄕㄢ, shān) | |
6 | ㄣ (en) | 即「ㄜㄯ」。为「𠃊」字小篆楷化而來,今字作「隐」,yǐn的in其实是ien省略e而来,y为隔音符号,故其韵母为en,取其韵母。 | 申 (ㄕㄣ, shēn) | |
7 | ㄤ (ang) | 即「ㄚㆭ」。脚跛也,形如跛了一脚而弯曲,《玉篇·尢部》:「𡯁,跛、曲胫也。」,音wāng,取其韵母。 | 上 (ㄕㄤˋ, shàng) | |
8 | ㄥ (eng) | 即「ㄜㆭ」。同「肱」,截取「厷」而來,如人胳臂弯曲模样,《说文》段玉裁注:「ㄥ,古文厷,象形,象曲肱。」取其韵母。 | 生 (ㄕㄥ, shēng) | |
儿化韵母(8个) | ||||
序号 | 注音 | 字源 | 例子 | |
1 | ㄦ (er) | 截取「兒」而來。本为「人」之异体。隶变后,「人」位于下方作「儿」形,「兒」亦从之。取其韵母。 | 而 (ㄦˊ, ér) |
当然我也有自己的非正式记法:
ㄅ => 包 => b
ㄆ => 往“𠂊”上面pu一声插了一刀 => p
ㄇ => 像“门” => m
ㄈ => 像F上半部分 => f
ㄉ => 刀 => d
ㄊ => 像小写t => t
ㄋ => “乃”少一撇 => n
ㄌ => 力 => l
ㄍ => 拐弯 => g
ㄎ => 考的下半部分 => k
ㄏ => 后字上部半分 => h
ㄐ => 纠字右部分 => j
ㄑ => 直接死记 => q
ㄒ => 下少一点 => x
ㄓ => “之”的古字
ㄔ => 左步为“ㄔ”(chì)、右步为“亍”(chù),合为行 => ch
ㄕ => 尸 => sh
ㄖ => 日 => r
ㄗ => “节”古字,以前读zie(入声,会粤语很容易理解) => z
ㄘ => “七”的篆文,七字以前读cī,粤语读cat(入声,会粤语很容易理解) => c
ㄙ => 私 => s
ㄧ => “一”字 => i
ㄨ => “五”字古字 => u
ㄩ => 像“ü”少两点 => ü
ㄚ => 树ㄚ => a
ㄛ => 直接死记 => o
ㄜ => 跟ㄛ很像,是o的下一个 => e
ㄝ => 也(iê) => ê
ㄞ => 丐 => ai
ㄟ => 飞 => ei
ㄠ => yao => ao
ㄡ => 又 => ou
ㄢ => 圅(hán)的上半部分(要我说根本不像) => an
ㄣ => 类似“N” => en
ㄤ => 尢(wāng) => ang
ㄥ => 直接死记eng
ㄦ => 儿 => er
ueng(ㄨㄥ)与ong(ung)
校改国音字典”附录
以下为上图原文(简体化)
(4)庚,蒸韵(兼上去言)之开口呼国音读əŋ,东,冬韵(亦兼上去言)之合口呼国音读uŋ,二音本不相同。因庚蒸韵之合口呼变其原来之uəŋ音为uŋ,致与东,冬合并;定结合音母之时遂以庚,蒸之əŋ,与东,冬之uŋ配成一开一合而作“ㄥ”,“ㄨㄥ”两形式。但庚,蒸之合口呼虽并入东,冬,而东,冬却未并入庚蒸。今国音字典对于东,冬韵之唇音字,不用其本韵之“ㄨㄥ”注音,而用庚,蒸之“ㄥ”注音,实与普通音不合。今将“蒙”,“封”诸唇音字均改注“ㄨㄥ”韵(或疑国音对于唇音之字除“ㄨ”韵以外,不与其他合口呼之单纯拼合,则东,冬韵中的“蒙”,“封”诸字,不音“ㄇㄨㄥ”,“ㄈㄨㄥ”)等,而音“ㄇㄥ”,“ㄈㄥ”等,于例外似无不合。按“ㄨㄥ”韵之音是uŋ,非uəŋ,实际上并非əŋ之合口呼,故“ㄇㄨㄥ”,“ㄈㄨㄥ”与“ㄇㄥ”,“ㄈㄥ”不能以“ㄇㄨㄛ”,“ㄈㄨㄚ”与“ㄇㄛ”,“ㄈㄚ”相比。“ㄇㄨㄛ”,“ㄈㄨㄚ”之音为muo,fua改为“ㄇㄛ”,“ㄈㄚ”,则为mo,fa,此但改合口为开口而已。若“ㄇㄨㄥ”,“ㄈㄨㄥ”改为“ㄇㄥ”,“ㄈㄥ”则是改muŋ,fuŋ之音为məŋ,fəŋ,非改合口为开口,直是改其元音矣。若谓今之北京音读“蒙”,“风”诸字有作“ㄇㄥ”,“ㄈㄥ”者,似去“ㄨ”亦不为无据。然此等读法,止是北京土音,未可用为标准。至北京官音,固读“蒙”,“风”诸字为“ㄇㄨㄥ”,“ㄈㄨㄥ”诸音也。
说实话他这段话后面我不太理解,特别是说北京官音读“蒙”,“风”为mong,fong?
总之,对于“ㄨㄥ”(ueng),在它单独发音时,是直接拼,即“weng”(翁),但在它前面加声母时,比如“冬”(ㄉㄨㄥ),直接按转换规则,“ㄉㄨㄥ”会被转成dueng,但此时ueng要看成一个整体,读作ong。
注音输入法打字
注音输入法
注音输入法有多种键盘布局,因为哪个符号放在哪个键上,得看不同的发明人。
比如大千式,就是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该顺序符号我们学习注音的顺序,即:左侧第一列(1,Q,A,Z)分别为b,p,m,f,第二列(2,W,S,X)为d,t,n,l,而再往后是三个一列:g,k,h,j,q,x,这样空下的数字键刚好用于声调符号。总之大千式注意键盘布局,是从上下到,从左到右分别为声母、介母(介音)、韵母。
而有后来有些人又发明了跟英文字母匹配方式,最经典的是“倚天26键注音”,它将声母全部与英文字母放在同一个键上,即ㄅ(b)放在B键、ㄆ(p)放在P键、ㄇ(m)放在M键、ㄈ(f)放在F键,这样声母根本就不需要记位置。
另外倚天26键注音还把发音、形状相同/似的,放在同一个键,比如ㄨ与字母X非常相似,就放在了X键,ㄥ像字母L,就放在L键,ㄢ像马字,就放在了M键(mǎ),ㄣ像字母N,而且发音也与N相似,就放在N键,又比如ㄓ、ㄐ发音都与G类似,就都放在G键,但是它不把ㄑ(q)放在Q键,ㄘ不放C键,也让我搞不明白。
总之,注音输入法有多种,排列方式各不相同,但使用最为广泛的,还是“大千式排列”,再过来是“倚天26键/41键”,如果要学习,我肯定建议学大千式,因为默认键盘一般都是大千式(比如搜狗注音输入法、iPhone自带注音输入法等等都是大千式)。
注音在苹果电脑键盘中的布局(大千式布局):共占用26字母键+10数字键+5标点符号(破折号/分号/逗号/句号/顿号)=41键
注音符号在Windows电脑键盘上的布局(大千式布局):其实电脑都一样,跟苹果键盘没什么区别
iPhone自带键盘大千式注音拼音对照表
手机搜狗输入法大千式注音键盘布局
注音输入法的优点:
- 1、类似双拼,但又多了声调,实际上应该叫“三拼输入法”,它既可以不输入声调当双拼用,又可以输入声调以减少重码率。由于空格是一声,上屏则用回车键(当然手机还可以直接触屏上屏);
- 2、在手机键盘中,由于直接显示注音,所以打起来比双拼更容易(双拼键盘只有英文字母,只能自己记住韵母位置,不如注音直接看那么直观,至于如果你说注音的符号也要记,那是因为你不熟悉,熟悉了就不需要记了);
缺点:
- 1、在电脑键盘中需要切换到英文键盘才能打数字,在手机键盘中倒是可以通过上滑直接输入数字(需要输入法本身支持,iPhone自带的就不支持);
- 2、五个被占用的符号只能按shift才能打出来,
<
,>
只能切换到英文才能打; - 3、音符多(即按键多),在手机上导致每个按键小,大屏手机还好点,小屏手机估计不太行,手粗也不太好打(当然其实也有九宫格形式的注音输入法);
注音打字注意事项
虽然注音本质上跟双拼差不多,但还是要注意一些拼音与注音的区别,其实也就是前面在拼音里讲过的一些区别。拼音是在1958年由注音罗马化而来,罗马化时,在一些写法上做了简化,导致大多数学过拼音的人都不知道其本质,而小学学拼音只是简单的学23个声母、24个韵母、16个整体认读音节,大多数人了解的拼音也仅限于此。
以下是拼音转注音需要注意的点:
- 1、y,w,yu的本质是i,u,ü,所以遇到y,w,yu开头的音,只需要把y,w,yu转换为i(ㄧ),u(ㄨ),ü(ㄩ)即可;
- 2、in,ing,ui,un,ün分别是ien,ieng,uei,uen,üen省略e而来,而注音中没有in,ing,ui,un,ün,故打这几个音时,要打它的原形,即i+en(ㄧㄣ),i+eng(ㄧㄥ),u+ei(ㄨㄟ),u+en(ㄨㄣ),ü+en(ㄩㄣ);
- 3、ie,ue中的e其实是ê,ê不方便电脑输入,故iê,uê被写成ie,ue,并且ue中的u其实是ü;而注音是没有ie,ue的,所以注音中要打成i+e和u+e,而e其实是ê,ue的u是ü,所以实际上应该是i+ê(ㄧㄝ)和ü+ê(ㄩㄝ);同时要注意ye,yue的本质是ie和ue,所以打法也跟ie,ue一样;
- 4、iu是iou省略o而来,所以它本质是i+ou,而注音中没有iu,故打iu时,需要打i+ou(ㄧㄡ);
- 5、整体认读音节中的zhi,chi,shi,ri,zi,ci,si直接打声母即可,不能打i(ㄧ),打了反而会错;
- 6、ong最初写作ung,是由ueng省略e而来,故注音中ong需要u(ㄨ)+eng(ㄥ),但“ㄨㄥ”仅在有声母时表示ong,单独的“ㄨㄥ”就表示u和eng相拼,拼音中u都会改写为w,所以单独的“ㄨㄥ”就是拼音的weng(翁);
- 7、yong(用勇永涌拥泳咏庸雍俑墉),要打“ㄩㄥ”,qiong(穷琼穹茕),打“ㄑㄩㄥ”;
关于iong的解释:iong在汉语拼音方案发明之前,在注音中是发成üeng的,其实从前后鼻音的对称上来看:
前鼻音有:an en in un ün
后鼻音有:ang eng ing ung üng
而in un ün又是由ien uen üen省略而来,所以ing ung üng其实原形是ieng ueng üeng。
后鼻音就是前鼻音加个g,这样看起来很对称,但ung和üng我们是不是没见过?其实ung被写成了ong(这在前面也说过了),而üng的原型为üeng,在拼音中被写成了iong,因为制定汉语拼音方案的人认为,üeng对应的文字,如“拥,雍,佣”的实际发音中,“ü”其实只是一个受后接元音的影响而略带圆唇的“i”,所以应该写成i,而“e”则是一個舌位偏下的松[ʊ],用字母o表示更切合实际实际,故üeng发音为iong(见图),反过来,iong实际上为üeng,对应到注音就是“ㄩㄥ”。
iong的另一种解释:ong不是ueng嘛,那iong就是iueng了,而iu其实就是yu=>ü,所以推出iong=>üeng=>ㄩㄥ。
关于这个问题,也可参见:關於注音字母ㄣ和ㄥ的幾點看法,如有其它见解的话,可以评论告诉我。
以上整理成表如下
整体认读音节注音打法(16个) | |||
---|---|---|---|
zhi → zh(ㄓ) | chi → ch(ㄔ) | shi → sh(ㄕ) | ri → r(ㄖ) |
zi → z(ㄗ) | ci → c(ㄘ) | si → s(ㄙ) | yi → i(ㄧ) |
wu → u(ㄨ) | yu → ü(ㄩ) | ye → ie(ㄧㄝ) | yue → üe(ㄩㄝ) |
yin → in→ien(ㄧㄣ) | yun → ün→üen(ㄩㄣ) | yuan → üan(ㄩㄢ) | ying → ing→ieng(ㄧㄥ) |
注音中不存在的9个复韵母及iong的打法
一 | 二 | 三 |
---|---|---|
iu → i+ou → ㄧㄡ | ie → i+ê → ㄧㄝ | üe → ü+ê → ㄩㄝ |
in → i+en → ㄧㄣ | un → u+en → ㄨㄣ | ün → ü+en → ㄩㄣ |
ui → u+ei → ㄨㄟ | ing → i+eng → ㄧㄥ | ong → u+eng → ㄨㄥ |
yong → ㄩㄥ | qiong → ㄑㄩㄥ |
提示:复韵母可由单韵母或介音与复韵母组合而来,既然注音中不存在这9个复韵母,就代表我们需要用已有的单韵母/介音和韵母去组合出来。
这里有一个台湾练习注音打字网站,可以用来练习注音打字!
个人根据网上资料总结归纳,如果有错误请指出,我会找时间修正!
倚天26鍵注音鍵盤:
倚天26鍵鍵盤是由倚天41鍵鍵盤改良而成,將一些不會混淆的按鍵整合(如ㄍㄎㄏ對應ㄐㄑㄒ),以達到26鍵輸入中文的效果。 其官方名稱為忘形26鍵。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ㄚ ㄅ ㄕ ㄉ ㄧ ㄈ ㄓ ㄏ ㄞ ㄖ ㄎ ㄌ ㄇ ㄋ ㄛ ㄆ ㄗ ㄜ ㄙ ㄊ ㄩ ㄍ ㄘ ㄨ ㄔ ㄠ
ㄒ ㄐ ㄦ ㄥ ㄢ ㄣ ㄡ ㄟ ㄤ ㄑ ㄝ
˙ ˊ ˇ ˋ
‧ 註:第一聲以空格鍵輸入。
自然輸入法「許氏鍵盤」對應表(1)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ㄘ ㄅ ㄒ ㄉ ㄧ ㄈ ㄍ ㄏ ㄞ ㄐ ㄎ ㄌ ㄇ ㄋ ㄡ ㄆ ㄖ ㄙ ㄊ ㄩ ㄑ ㄠ ㄨ ㄚ ㄗ
ㄟ ㄕ ㄝ ㄜ ㄛ ㄓ ㄤ ㄥ ㄢ ㄣ ㄔ
ˊ ˇ ˋ ㄦ ˙
‧ 註:第一聲以空格鍵輸入。
可是現在Windows 11已不支援了。
中文打字還是用一九七九臺灣朱邦復發明中文電腦所附的倉頡爲佳,有史以來十萬多字全收(含日韓越仿漢字),免費,全球各語文版本各種系統的各種裝置都支援,字根(基本筆劃部件)在兩岸四地的千種輸入法中最少(114個,他法至少三百)。中文是形文字不是音文字,用音碼要找字選字,幫你記語音忘字形、成就提筆忘字。網上同音別字多籮籮,令人憂心。
感谢你的普及,形码方面,我学的是五笔输入法,因为大陆这边,以前广告宣传的形码只有五笔(比如小霸王学习机,就能学习五笔,那时候电脑还不普及),所以我当时学了五笔,直到今天一直都在用五笔打字,已经习惯了,也没想去学另一种,我还写了一篇五笔打字教程 86版五笔输入法学习教程 ,而仓颉貌似主要是针对繁体字的,注音输入法我在手机上学了(电脑我就一直用五笔了)。
整理得这么详细,要花多长时间啊,赞一个!
花挺长时间的,但不是连续的时间整理的,而是有时间就查查资料,慢慢整理出来的。
又重新整理了一遍,并且添加了拼音的前身(注音)的相关知识,有兴趣可以再看看哈哈